Thursday, 22 October 2015

我的神奇夫家

英國人的家人主要住在英國,也有的在愛爾蘭和法國。我們籌備婚禮時預計,專程來香港參與的,大概五、六人吧。畢竟,那涉及九千六百多公里的距離、八小時的時差、十二小時飛行時間、每張一萬元的機票、數天假期、數晚住酒店的支出⋯⋯不出席的理由實在太多。

最終,共二十人從地球的那邊飛來香港,出席我們的婚禮。他其中一個哥哥,星期五晚抵港,星期六出席婚禮,星期日早上飛回英國。婚宴當晚哥哥對新郎說:「即使是今早抵港,出席婚禮後今晚就離港,我都會來。」

他在愛爾蘭的姊姊 Carol 因丈夫有嚴重長期病患,不願離開他獨自到港,終決定不出席,並寫了一封電郵給我們,說她多麼渴望分享我們的喜悅,對於不能出席,是多無奈、傷心、內疚。我回覆說不要緊,那不過是一場婚禮吧。她說:「那不僅是一場婚禮,那是你們的婚禮!」

婚禮當天清早,收到 Carol 傳來的相片,她和丈夫穿上禮服,在家「出席」我們的婚禮。她一早託到場的姊姊用手機將現場實況即時傳送給她,讓她和丈夫由早上敬茶、下午行禮、晚上喜宴都一直參與其中。計算時差,那是當地晚上十時至翌日下午四時,整整一個深夜、早上和下午。

這樣子隔空「參與」,我還以為,是熱戀中的異地戀情侶才會做的傻事。

來港出席我們婚禮的二十名男家家人,都付出了很多。然而,竟是無法出席的 Carol,讓我最深切感受到她是多麼渴望在這個日子,與我們在一起。


幾年前英國人的媽媽在愛爾蘭彌留,子女在身邊相伴。而她一名孫兒翌日就在彼岸的英國舉行婚禮。她終在深夜離世,在愛爾蘭的子女送她離開後,即回家梳洗,趕往碼頭坐清晨的船,到英國去參加侄兒婚禮。媽媽甫離世,他們不惜八小時舟車勞頓,也要趕及出席。

我說,在香港忙碌是常態,OT 都可以是趕不及出席婚禮或喪禮的理由,更何況媽媽剛離世?同一情況下,相信很多香港人會缺席侄兒婚禮,回家休息算了。

英國人說:「我們沒有一個想缺席婚禮,因為大家知道,媽媽希望我們如常出席親人的婚禮,如常與他分享他的快樂。對媽媽來說,lif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eath。逝者已矣,不如將心神放在活人身上。」

他也一直堅信 lif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eath,在父母健在時經常陪伴左右,因為他知道時間最珍貴。父母不要他的錢、不要他的禮物,只稀罕他陪伴。到父母親先後離開,他沒有太哀慟,因已覺無憾。至於有否定期回鄉掃墓,也不執着,因為他不用追悔。在爸媽有生命氣息時,他已跟他們一起活在當下。


這是我常常想起、亦是很突顯他家人特質的兩件事。我跟他家人只相處過很短時間,我們一直只以短訊或電郵溝通,但他們的熱情卻很觸動我。我稱他們為我的神奇夫家。

我指的熱情,不是見面時熊抱或滔滔不絕地說話(雖然他們也會這樣),而是,對生命、生活、人,有一種由衷的熱誠。對於重視的人,他們總會盡能力 be there for them。

嘴裡說關心很易,真正在別人有需要時 be there 卻不易做到。每人人生中都有些時刻特別希望家人或朋友在身邊,例如婚禮(好想你們在場見證)、某年的生辰(特別感觸,好想與你一起做點什麼)、完成了一個 project(好想和你大肆慶祝)、團年(好想一家人在一起)、初為人母(好需要家人在身邊)、失戀(什麼都不想說只想有你呆在一起)、生病(好想有人照顧)⋯⋯

在慣於冷漠、以忙碌為常態的香港生活多年,我認識到英國人和他一家,大開眼界。上述兩件事,銘記心中,提醒自己也要盡能力 be there for the ones I care,不要輕易以好忙、好累,成為不在場的原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