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2 January 2014

素食者在「美食天堂」受盡歧視

日期:20131026
時間:黃昏
地點:雅敍一堂Lis Kitchen
地址:香港太古城衛星閣地下1008-1009

雖然事隔三個月,有些事情還是想白紙黑字記下,將來才會相信那真的發生過。

那天,我和英國人在太古城中心走到又累又餓,打算到商場地下的阿詩瑪雲南餐廳吃晚飯--那可說是在龐大的太古城中心裡,唯一一間比較多素食菜色的餐廳(所謂「比較多」,指的是四五個)。當我們滿心期待走到那裡,驚覺阿詩瑪變成了星巴克,晴天霹靂。唉,從今以後,我和英國人可以依靠的飯堂,又少一間。

只好離開商場,往太古城住宅區附近覓食,看到一間叫「雅敍一堂」的中菜館,便進內坐下。我點了兩味菜和一客炒飯,並對落單的職員說:「我們不吃肉,炒飯要走肉。」職員到廚房問清楚他們的招牌菜「雅敍炒飯」是否可以走肉,擾攘一番才落得成單。

結果,那碟走肉後的炒飯,有乾瑤柱。

我請職員替我換一碟真正走肉的炒飯,她別過臉去不望我,假裝聽不到我的請求,走到收銀機去扮收銀。我便說:「我在跟你說話,你可否回應一下?」她怒氣沖沖地說:「你等一等!又不是我落單的!」

於是,她找來替我落單的那位。這阿姐一來到我身邊便先發制人:「已經走了肉!沒有豬肉!」我指給她看,說:「但有瑤柱。」她說:「瑤柱不是肉!」我問:「瑤柱不是肉的話,那是什麼?是菜嗎?」她說:「瑤柱不是肉!是海鮮!你只說你們不吃肉,沒有說清楚不吃海鮮不吃瑤柱!你不說我怎麼知道!」我問:「海鮮不是肉嗎?」她說:「海鮮當然不是肉!海鮮就是海鮮!」我問:「那魚是不是肉?」她說:「魚肉當然不是肉!魚肉是海鮮!」我說:「但你剛剛就把魚叫作魚『肉』。」她還是不停聲如洪鐘的發表海鮮不是肉等偉論,我是沒可能跟她鬥大聲了,只能說「我會投訴你」,便離去。

這種事情我們碰過很多很多次。要求走肉的餸菜,上碟後還是有魚、有蝦(最普遍是蝦)、有火腿、有豬肉。見怪不怪,我們總是請侍應換上一碟真正沒有肉的。多數情況下,侍應會說句不好意思,便換上另一碟。碰上要兇神惡剎爭論什麼是肉什麼不是肉的人,還是第一次。

我不介意大家對肉有不同定義。她可以認為牛排、豬頸肉、雞脾、鱷魚肉統統不是肉。問題是,作為一個食客,我沒有想過吃飯要那樣子受侍應氣。我們只是想吃飯。

在英國,幾乎任何類型的餐廳都有素食選擇,就連 Burger King 和麥當勞也有素漢堡餐。在那個國度,你會感到大家知道世上有人不吃肉、感到素食者獲得認同,令人好感動。但在香港,除了少數吃素的餐館,素食者在一般餐廳想食餐安樂茶飯,並非必然。

另外一次,到油麻地「好麵線」吃四川米線,我替英國人點一碗全齋的清湯米線(蘿蔔、豆卜、鹹酸菜之類),來到面前的米線卻滿是豬肉碎。我請他們換一碗真正走肉的,他們沒有異議。但數分鐘後,送上來的米線依然有零星豬肉碎。很明顯,他們沒有重新煮一碗,只是在廚房把碗中豬肉夾走,敷衍了事。我揚手想叫他們再換,但英國人說:「算吧,我們趕時間,我撥開不吃肉就是了。」

平日,但凡與肉混在一起煮的素菜,他是不會吃的。我知道他是不想為我添麻煩,才屈就着吃那米線。我愈想愈氣結--在香港當小數族群(minority),真是少點耐性都不行。離開「好麵線」時,我對收銀職員說:「你們完全不尊重素食者,我們以後不會再光顧。」

我並不是素食者。只不過,我和他懂得互相尊重,才會因為他在這「美食天堂」所受的對待,而忿忿不平。

受歧視的經歷累積多了,我們可踏足的餐廳,也買少見買。很多時,我們就乾脆光顧茶餐廳,因為在那裡,他至少有一個選擇--羅漢齋炒麵。聊勝於無。

有一天,他在茶餐廳吃着羅漢齋炒麵,我與老闆聊起天,趁機建議他在餐牌多增幾個素食菜色:「如果多些選擇,我們一定常光顧的。」他卻毫無興趣,說:「香港人大都吃肉,素食菜色不會受大眾歡迎,賣不了錢的。」

這就是香港。大家只看到一大群一式一樣的「大眾」或「主流」。正所謂:搵食啫!跟着大眾走,生活最易過、生意最賣錢嘛。

Wednesday 1 January 2014

情深說話未曾講

新年伊始寫開心的肉麻的和骨痺的。

聖誕期間問身邊朋友收到什麼聖誕禮物,朋友 A 說,她男朋友送了一件她不大喜歡的毛衣給她。我問:「你如何反應?」她理直氣壯:「我當然很失望,發脾氣說他不了解我,連我喜歡什麼顏色都搞錯!」純屬巧合,朋友 B 的男朋友亦送了一件她不大喜歡的外衣給她,她的反應卻是:「我抱着他大讚一輪,對他說:『我知道給女孩子選衣服令人很頭痛啊,你一定逛了很久才選到這件!』」

中學時代學英文生字,學校用一本叫 Word Power 的小書,按字母順序列出多個生字,附以解釋和例句。最近想起這書名,實在是好名字。Word PowerThe Power of Words,既能建設,亦能摧毁。有些人無可救藥地說什麼話聽起來都在埋怨、挑剔、挑釁;有些人卻很會用說話鼓勵人、感激人、滋潤人。

早前心血來潮,到處問人:你聽過或說過或想聽或想說的「最窩心的說話」是什麼?而當我在收集窩心話期間,一個男孩竟寫了一篇 2400 字的文章回答我的問題,分享令他最窩心的書本《目送》和電影《不老騎士》,實在嚇了我一跳(當然也很窩心)。所以,我得把收集得來的窩心話寫出來,以免他覺得受騙。

對於姐夫,他聽過最窩心的,是當六歲的兒子對妻子說:「I love you 媽媽!」然後妻子對兒子說:「I love you 滔滔!」這些話都不是對姐夫說的,無他的份,但他聽到最親的兩個人對對方說「I love you」,已是最窩心。

三歲的女兒是 V 的心肝皮肺腎。她每次帶女兒出街前,都會替她整理頭髮及夾上髮夾,並說:「你睇你,成個儍妹咁!」有一天,V 出門前如常替女兒整理頭髮,當時還牙牙學語的女兒突然反過來伸手勃弄 V 亂了的頭髮,說:「媽媽,你……儍妹!」一句不完整的句子,就溶掉V

另外一次,她跟女兒玩 Lego 時不小心把剛砌好的小屋碰跌,V 假裝哭喪著臉說「間屋無咗」,女兒竟然摸摸 V的頭,說:「唔好喊啦,唔緊要啦,我同你一齊砌過吖!」

對於 E,最感動的是某次聽到媽媽無意中喃喃說:「為人父母,自孩子出世那天起,是沒有一天不為她擔心的。」

對於 C,聽過最窩心的,是在工作最不順心時,老公突然為她打好辭職信,並說:「你明天就辭職吧,我不是養你不起。」

L 每年農曆新年期間都要到廣州探祖母,每次離開,祖母都對他說:「回到香港要小心身體,注意安全。」普通不過的話,她亦每年重複說着,但 L 卻感到她是打從心底裡擔心他,感覺到她還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卻找不到適當的詞彙。

祖父母那代人很少說窩心話,但卻總是令你覺得他們把心掏出來待你好。Y的祖母在世時為她做的事,至今仍令她覺得最窩心。「我讀中學時,當時 70 多歲祖母經常由九龍坐一小時巴士到我們家,每次也拿着很多很多餸菜,有魚有肉有水果,抵家後便在廚房忙半天,為我們煲湯煮菜。我好掛念她!」

可見說話窩心,不僅因為它有多悅耳動聽,而是說的人切實地把說話付諸行動,事情才震撼人心。就如英國人無論下班後有多累,仍樂於分擔家務,總是要比我做得多。有一晚,我躺在床上玩手機,累了打算起床叉電然後睡覺,他見狀,立刻把我手中的電話拿去叉電,好讓我不用起床。他回來後,我問:Aren't you worried that you would spoil me? 他說:No. It's my job. I enjoy spoiling you.

這可說是 2013 年我聽過最窩心的說話的第三位。

第二位。間中有人會問我們,有沒有打算到英國定居。那天我們說起這話題,共識是我們目前沒有離開香港的打算,但我問:「假如有一天我好想移居歐洲呢,你會陪我走嗎?」他難以置信得雙目要掉下來的樣子,說:「What do you think? Of course I will follow you!」我還不信,問:「真的嗎?」他說:「你看不到嗎?我不是在香港嗎?」

第一位。八月一個夜晚,他突然轉台用廣東話,戰戰兢兢、一字一字地問:「你 ‧ 會 ‧ 唔 ‧ 會 ‧ 結 ‧ 婚 ‧ 我?」


2013 年匆匆走了,如果你有情深說話未曾講,還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