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April 2014

找尋自己的節奏

新婚後沒有工作的日子,不過兩個月。這段日子遇到任何人,幾乎都被問及這三個問題:你平日有什麼做?你不悶嗎?你開始找工作沒有?

這些問題只是很平常的開場白,就等如朋友碰面時問:你吃飯未?你做哪一行?

然而,當我不斷重複回答這三條問題,人就開始胡思亂想,有點懊惱大家是不是認為沒有工作就會悶出個鳥來。

的確不少人告訴過我,他不可以不工作,「第一個星期或者很高興,但第二個星期我就會悶得發慌。」有些人更說,一定要安排去旅行才可以放假,「放假待在家沒事做,白白浪費了假期啊。」

那是否代表他們不打算退休,又或者退休後必須環遊世界才不會悶壞?

或許對他們來說,有份工作做生活的軸心,是件很幸運的事。可是對我來說,我很慶幸,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能夠坦然面對自己。

這兩個月以來每每被問及「你平日有什麼做、你不悶嗎?」我都認真地回答:「不會悶呀,每星期做瑜伽、跑步、龍舟訓練、寫字、閱讀、陪家人、見朋友、間中煮飯……」

答得多了我竟有數白欖的感覺,不期然想起在舊公司那個除了老闆沒人想出席的周會,會議最後一部分是 "Let's go round the table",每人講講手頭上的工作。圍着會議桌共十多二十人,有些人一說就是二十分鐘,教其他人很大壓力,覺得無論如何要說點什麼。其實,絕大多數人只想快點回座位工作,沒興趣聽你細數工作進度。而我在這個環節說得最多的話應該是:「沒什麼特別的。」然後就交給下一位同事報告。

很多辦公室都有「鬥忙」這現象。大家掛在唇邊的都是「超忙」、「我昨晚做到十一時」,再加一兩封凌晨寄出的電郵,而忙得來更不忘在 Facebook 公布自己如何忙得不可開交。

有一次同事問我忙不忙,我答:「不忙。」他有點錯愕,頓一頓才說:「真的嗎?」我說:「完了那個 project,現在有時間清理電腦的文件和 mailbox,太好了。」他說:「你當心啊,讓老闆知道你不忙,他立即會想辦法讓你忙個夠!」

工作也有旺季淡季,在淡靜的日子可以做做 housekeeping,清理案頭文件和電腦檔案,是很重要的排毒過程。可是,為什麼大家對於「不忙碌」感到那麼不安?而對於不合理地持續地忙碌卻那麼推崇,彷彿忙碌等如能幹、等如勤力、等如有熱誠。

別搞錯,忙碌只是一個狀況--要做的事太多,不夠時間用。那很可能是因為你被管理層剝削、不懂得說不、或自虐地享受忙碌。與能幹、勤力、有熱誠,風馬牛不相及。

數白欖數得悶了,或許他日有人再問:「你平日有什麼做?你不悶嗎?」我索性答:「什麼都不做,就待在家對着四面牆。」

從某個角度看,這也是真的。

出生後至五歲,起居飲食都由父母照顧,爸媽定的規矩就是我們的系統。六歲到二十歲,上課下課溫習考試,學校可說就是我們生活的系統。大學畢業後,全職工作規定我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機構就成了我們生活的系統。自懂性以來我背後都有這些強大系統給我設定生活模式,如今一下子系統瓦解,我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軸,這種轉變,原來很震撼。

不用上班,人反而須更勤力--由起床那一刻開始,我是為自己而起床,而不是為了要準時上班;幾乎做每一件事,都靠自己去推動,不是受外在環境所迫。發自內心的原動力,變得更重要。

正因如此,我得容許自己慢慢摸索,問自己想如何度過這個暑假,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然後給自己擬訂時間表、生活模式、生活節奏。

回頭一看,我過往一直都跟着不同系統的節奏去走,趕功課、趕考試、趕 deadline、趕 project。這輩子我竟是第一次--去找回自己的節奏。

其實,我已記不起自己的節奏是怎樣。

我只能夠非常耐心,重新學習,慢慢走,慢慢讀,慢慢吃,慢慢做,甚至什麼都不做,"doing nothing, just being"。然後聽聽自己心裡在說什麼。


所以如果我答:「我什麼都不做,就在家對着牆壁思考人生。」這不就是給自己放暑假的初衷嗎?

Friday, 25 April 2014

唔好意思,近年「日哦夜哦」

港鐵的廣告一向好賣溫情,印象較深是 2010 年的「唔好意思,當年阻住你」系列,笨拙地對公眾說:「若不是我當年力排眾議興建鐵路,今天哪來這麼方便的交通?所以唔該你而家唔好阻住我發展。」

今年35 周年,地鐵再大賣溫情,以「心繫香港35年」為題,登出在港鐵工作35 年的僱員照片、坐地鐵結婚的夫婦的婚紗照等,就連唔知關咩事的細細粒陳嘉佳亦成為廣告中人。

與外地很多城市相比,香港地鐵系統效率高、準時可靠、環境乾淨舒適,其實作為乘客,我已心滿意足,港鐵又何必用廣告加油添醋,大力提醒我,你如何與我一起成長,如何陪着我走過人生高低起跌。香港已有無線電視劇,在日常生活如果還是矯情濫情,只怕消化不良。

港鐵的廣告和廣播內容可真是貫徹地令我「好滯」。廣播是給搭地鐵的乘客聽的,乘客若不是在打瞌睡或發呆,就多半在玩電話或趕時間。想要他們聽入耳,廣播就該言簡意賅,尤其當每段廣播須兩文三語重複,就更應短小精悍。但港鐵卻反其道而行,像唐三藏般沒完沒了地說:「搭扶手電梯,唔好望住手提電話,記住緊握扶手!請不要緊看手機,要緊握扶手!Please hold the handrail. Don't keep your eyes only on your mobile phone!

太長。一句「專注上落,緊握扶手」不就夠嗎?我們每分每秒已面對着過多的資訊,每天在地鐵站上落電梯時,竟還被疲勞轟炸,被迫聽那麼多廢話。

第二,濫情。這段廣播的聲線和語氣,與內容吻合非常,根本是在幫全港父母教仔,讓我們連乘電梯時亦有賓至如歸之感,彷彿聽到媽咪在廚房高呼:「阿仔,同人哋同枱食飯,唔好掛住睇電視,記住專心食飯呀!」然後重複再重複。

第三,無用。在月台那句「請讓乘客先出」已播了不知多少年,不見得多少人因而變得禮讓,反而一開門就衝去搶位的人愈來愈多。

星期五黃昏六時三十分的銅鑼灣街道上,當我見到太多人低着頭按着手機渾然忘我地龜速漫步(或突然停步)時,也很懊惱。不過,我深信人貴自知。為人設想的人本身不會在人多的地方邊走邊玩手機阻街;相反,玩少一秒就坐立不安的人是即使你找莫華倫唱出那段廣播他也不會放低手機。

若然一個城市的人連如何走路都要別人在耳邊唸經般千叮萬囑,若然要靠別人提醒才懂得為別人設想的話,香港政府很快會向港鐵學習,加強家長式(又稱「日哦夜哦」式)管治……

在擠迫的街頭,你會聽到廣播聲:「人多擠迫,請想清楚自己要去邊然後朝那個方向走,不要行行下突然剎掣或掉頭,咁會撞死或嚇死人。亦都唔好發白日夢或玩手機,咁樣你會行得好慢,阻住後面趕住去投胎啲人。」

另一款會是這樣:「人多擠迫,行人道狹窄,如果多過兩個人同行,請不要一字排開咁行,記得留少少位俾其他人行,唔好好以隻蟹咁橫行霸道。」

更受歡迎的一款是這個:「請不要一邊行一邊吸煙,迫後面的行人吸二手煙。他們不好意思請你熄滅那支煙,只好千方百計爬你頭,在擠迫的街道上,就好容易引起碰撞。」

在商場出入口的玻璃門,廣播聲起:「出入請注意身後有無行人,如有,請幫人 hold 下道玻璃門,否則你一放手道門可能會撞親後面個人,尤其是行動不方便的長者、小孩,或手推嬰兒車的人士。」同時,亦要加這個:「如走在你前面的人幫你 hold 住道玻璃門,記得講唔該,那人不是商場僱用的 bell boy,只是好心幫你,如果你奉旨咁行咗去,人家會覺得好侮辱。」

在海洋公園和迪迪尼機動遊戲的排隊位置,亦要廣播:「排隊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美德,如果閣下想得到香港人尊重,請不要扮晒認識隊頭的人咁打尖,亦不要以為扮隱形打尖大家就會啞忍。」


回到地鐵車廂,廣播員更會如朋友般親切地提醒乘客:「喂,唔好扮閉目養神或者扮睇唔倒啦,見到有需要的人要讓坐,你坐少一陣對身體有益呀,乖啦。」

Wednesday, 9 April 2014

自甘墮入連環詐騙案

家鄉雞/雞記/KFC 是我的大學回憶。那些年,我和同學下課後間中到 KFC 買一大桶雞,一邊看人溜冰一邊談天一邊就吃得津津有味。那時對我們來說,KFC 的雞是城中一大美食,我們似乎沒有人怕肥怕生暗瘡怕熱氣,大魚大肉地分甘同味,汽水送炸雞,最後每人還加一個(至兩個)葡撻才叫圓滿。問你死未。

離開校園踏足社會後,怎麼一切都變了。夢想變遙遠了人類變麻木了生活變沒趣了腳步也被迫變踏實了,就連 KFC 的雞也變難吃了。

我敢講,「KFC 的雞變難吃」這件事,不是因為人大了口味變了而產生的主觀感覺,它是客觀事實。

以麥當勞為例,它的食物由始至終都處於不好吃也不難吃的水平,總算是維持着它的標準。但 KFC 的食物卻不知從何時開始,似是在自暴自棄地變得毫無誠意:那雞蓉飯的飯是乾乾硬硬的,那芡汁不冷不熱;炸雞是以一層炸乾的厚麵粉包着,裡面的雞肉少得可憐;就是燒雞翼也瘦得令人覺得不好意思吃它,每次再望望餐牌照片呈現那又新鮮又肥美的雞翼,我就覺得被騙。

我並不特別偏好快餐,但由於 KFC 是我的大學回憶,這些年來經過 KFC,常常會想:「或許現在又變好吃了呢!」於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它機會,這次試試巴辣香雞翼吧、那次又試試蜜蜜燒雞翼吧,但每次,都失望而回。

早幾天發生了一件事,當時我選擇了沉默,但如今我還是忍不住要力陳己見。

我經過 KFC,見到餐牌上推廣新的菜色:扒芝士雞肉多士。看看相片中的多士(下圖),賣相不錯,我想,就當是今天的午餐吧,就試試看吧。






















付款後,我打開裹着多士的餐紙一看,現實中的扒芝士雞肉多士是這樣的:































我想:實在欺人太甚吧!

蜜蜜燒雞翼即使瘦得可憐,它的形態至少還是一隻雞翼、還認得出是照片上那產品。可是,我面前這多士的賣相與相片中那多士是沒有一丁點相近之處啊!

不但難看,它也實在難吃得很徹底。可說一件表裡如一的產品。

我當時的心情,是覺得自己像上一代的中國傳統婦女一樣,即使長期被老公拳打腳踢,但仍不斷自我催眠說是打者愛也亦希望給他機會改過自新並默默等待他因為受我感動而浪子回頭。

感覺就是笨到那個地步。

我以後不會再光顧 KFC



Monday, 31 March 2014

「原來結婚好開心!」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寫我們的婚禮。原因是,我沒想過有人會對這題目有興趣。既然有人提出,即是我猜錯了。

很多女孩自小對婚禮充滿憧憬,十三歲已想定要在什麼地方行禮、穿什麼婚紗、換多少套晚裝、梳什麼髮型、拿什麼花球、請什麼賓客……即使還未知道新郎在哪裡。

我是另一極。到了適婚年齡,有了結婚對象,但從沒思考過想要什麼樣的婚禮。連是否要舉辦婚禮,都沒有想定。向來深信,那場婚禮如何並不重要,那段婚姻如何才是我在乎的。

又錯了。那場婚禮如何,亦很重要。

我們過了很快樂很快樂很快樂很快樂很快樂的一天。用五個「很快樂」都未能表達那種快樂。第二天,我們已立即想念那場婚禮,討論如何把當天的細節珍而重之地收好,才不會隨年月淡忘。我更像傻瓜一樣到處跟人說:「原來結婚好開心!」

正因情緒太高漲,當靜下來想寫寫這日子,卻不知從何說起。好像無論用什麼詞語都太籠統。我想,我只能以最平白的方式,記下那天令我感動的時刻。

一梳梳到尾

我徹夜失眠,深宵起床找東西吃。媽媽聽到聲音也起來。她和我一樣失眠,因此我們五時許就在客廳上頭。由媽媽親自替我上頭,最合適不過。她是世上最在意我嫁得幸福不幸福的人,她為我梳頭時唸唸有詞說的祝福,最是真摰。當其他人還在睡夢中,我乖乖坐着讓媽媽為我梳頭,天地彷彿只有她和我。

當一天主角

我告訴舊同事我們沒拍婚紗照,她問為什麼,我說因為英國人和我都不大喜歡當主角,也不喜歡擺甫士影相。她說:「我的婚禮更簡單,我連婚紗都沒穿。不過後來回想,一生中真正做主角的日子,可能就只結婚那天。生日已不算什麼,就是後來生仔,那天我也不是主角,孩子才是主角。但你結婚那天,所有人湧過來恭喜你,讚美你。一生中就那麼一天,你才是真正的主角,好好享受當主角吧。」

我很同意。只不過,對於結婚當天無可避免地成為主角,英國人始終有點忐忑。雖然我們租了一套馬褂,但他說到時未必會穿。I feel ridiculous wearing it,試身時他這樣說。

那天,我在睡房等待男士們接新娘。當他一現身,我聽到大家熱烈鼓掌,就知道是他的一身馬褂大受歡迎。

我們聽大家的話,在這大日子,好好享受當一天主角。我甚至覺得自己做了一天公主,兄弟姊妹伴娘對我們照顧周到,又怕我冷又怕我餓;如果天天都有人這樣照顧我,我真的會以為自己是皇室成員。

It is all about her

在香港,食物是社交聚會中將大家維繫一起的主菜。但在愛爾蘭式的家庭聚會中(他父母是愛爾蘭人),吃什麼並不重要,音樂才是主菜。十多二十人的聚會,圍在一起彈彈琴、唱唱歌,輪着表演玩到深宵達旦,是平常事。雖然在這家庭環境長大,但英國人卻從不表演。每次輪到他獻唱,他都搖頭苦笑,請大家放他一馬。年月久了,大家已習慣繞過他,不會迫他唱歌。

我們結婚那天早上,他卻突然拿出結他,自彈自唱送了一首歌給我。

從不喜歡成為焦點的他,又奇裝異服,又自彈自唱,一次過做了一輩子沒想過會做的事,因為他想:It is all about her today.

敬茶

早上的傳統敬茶儀式,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這是對家中長輩深深的致敬。他一家十九人從地球另一端來到香港出席我們的婚禮,當中大都從沒踏足過香港或中國。他請一兄一姊做代表,接受我們的敬禮。我們跪在他們面前,遞上熱茶;我看到他倆眼泛淚光,連平日很愛說笑的哥哥,也說不出話來。

喜羊羊

我們都不知道對方會在婚禮致辭時說些什麼。湊巧地,我們都分別談及這段關係中的關鍵時刻(the moments):

My moment:我以多年沒見的朋友身分到英國旅行,找他做東道主帶我去玩。在他家書櫃裡,有一本書,是他媽媽的 "My Life Story",由他執筆和編輯。我獨自遊劍橋那天,問都沒問就拿了那本書,在路上讀。一邊讀一邉覺得有隻小鹿在心裡跑來跑去;一個大男人為自己的母親,那樣子花精神時間心血去寫下這麼一本書。那一刻我開始好奇,這個男人究竟是什麼構造的?

His moment:約一年後,他以男朋友身分帶我到英國看世界文化遺產巨石陣(Stonehenge)。那幾十塊巨石圍成一個大圓圈,其中一些足有六米高,在這平原上矗立四千多年。當年以人力如何運送這些巨石?目的是什麼?這些在考古界仍是不解之謎。我們在那裡走了很多路,沿途見到很多羊,拍了很多照片。旅程完結時,英國人問我有什麼感想?


我說:"I like the sheep!"

打從那一刻開始,他就想以後和我在一起,一生一世。我的一句 "I like the sheep",令他很懊惱,又很好奇。不知多少人窮一生精力去把巨石運到這平原、國家大費周章去保存這文化遺產、多少旅客千里迢迢來看這些令人嘖嘖稱奇的巨石;搞咁多嘢,我最喜歡的卻是山邊的羊。他想:這個女子究竟是什麼構造的?

向父母致敬

在婚禮上,我說,那年在英國,讀着他為他媽媽寫的書,我開始對這個男人好奇。所以,雖然我沒有機會見他媽媽,但我一直認為是她令我們走在一起;我好感激她。另外,從英國人說給我聽的故事中,我知道他爸媽是好到無懈可擊的父母,我很感謝他們,因為是在他們的影響和教導下,英國人成為那麼一個真誠又心地善良的人。

不約而同,我們致辭時都向對方的父母親致敬。他感激,雖然我爸媽生平沒接觸過鬼佬,也不會說一句英文,但一開始就對他全盤接受。他向我媽媽獻花,眾目睽睽下吻了她臉頰一下。(我媽從未試過當眾讓人吻啊!)

囍宴

除了早上敬茶和下午致辭時向父母致敬,我們晚上的囍宴,壓根兒是為父母而設的。本來我們不打算擺酒,但爸媽覺得沒擺酒就等如沒結婚,於是,我就這樣安慰自己:下午是我和他的婚禮,晚宴就是爸媽的婚禮,是送給他們的。

奇怪的是,我和他都很享受那場囍宴。第一,當我們見到爸媽滿場飛,笑逐顏開,我們也很高興。第二,到了晚上我們終於沒有什麼任務,不用獻唱,不用致辭,而且已成了正式夫妻了,感覺終於可以放鬆心情。第三,英國人的家人兩杯下肚後,血液中的熱情發揮得淋漓盡致;一聽到熟識的音樂就一起唱歌,晚宴期間更無視語言障礙,到處找女家的親戚談話擁抱,幾乎溶化全場中國人。

英國人自製兩段短片,一段是我和家人的照片,一段是他和家人的照片,於晚宴播放。播放我那段短片時,當一張爸媽的黑白婚紗照片在屏幕上出現,全場熱烈鼓掌!或許因為大家都很驚喜,沒想到會在這婚禮看到爸媽四十多年前的結婚照吧?那刻,爸媽頓時成為全場主角,我見到他們笑得雙眼瞇成一線,真的好想永遠留住這一刻。

爸媽的感動

第二天,我問爸媽:「昨天開心嗎?」出奇不意,媽媽紅着雙眼說:好開心,好開心!然後伸手抱着我連聲說多謝,並叫我要多謝英國人和他的家人:「他們全都好熱情,所有親戚都覺得他們好好,令所有人都好開心!」媽媽開心到抱着我流淚,還是第一次。她說這些話時,爸爸亦在旁流淚。天呀,見到他們這麼感動,我真是「老懷安慰」。他們的感動,令這場婚禮,圓滿得無以復加。


若有人由頭讀到這裡,我很驚訝,亦很感謝。要寫自己的婚禮,實在不容易。老是圍繞着自己說那麼多話,也不好意思。千言萬語,實在也沒辦法刻劃英國人和我當天感覺有多幸福,有多感恩。我只好繼續像傻瓜一樣,大聲說句:「原來結婚真的好開心!」

Saturday, 15 March 2014

有個人

2014 2 14 日,是我們婚前最後一個情人節,我們都為了籌備即將到臨的婚禮而忙得團團轉,都沒有精神時間去慶祝情人節,連討論都沒討論過,大家都 assume,無暇慶祝。

那天,英國人如常上班,我就跟媽媽、姊姊和妹妹到珠寶店選嫁妝。媽媽給我送嫁妝,這也是很窩心的情人節節目,我想。

母女四人在眾多款式中選了一雙耳環、一條手鍊和一個心形吊墜,合起來所費不菲。我說我只會從三選二,媽媽卻忽然非常豪氣,說:「喜歡就買吧,我全都買給你!我有錢!」

當一個對自己很節儉的人,大力鼓勵你花她的錢盡情買首飾,你得記住背後的心意:她想給你最好的,想你成為最幸福最快樂的新娘。

我沒有聽媽媽的話,留下最貴的吊墜在珠寶店,沒帶它回家,因為,我覺得我已得到最好的嫁妝。

那天黃昏我給英國人傳短訊,說我不想外出吃飯,但又不想煮飯。言下之意,仲唔係叫佢返來煮飯?(我都算過份……)他果然回覆說,他下班後到超市買些簡單的材料,回家煮飯。

他回家時遞上鮮花,教我喜出望外。他說:「這是婚前最後一個情人節,怎可以沒表示?總不能讓你以為,結婚後我就不會再花心思。」我連聲道謝,但心想,「死啦!我卻什麼也沒預備。」

我們吃過晚飯,他還堅持洗碗。我有時真想不通,這人怎會好到這田地,下班後買菜又買花,煮飯又洗碗!終於做完家務,二人準備睡覺了,他拿出一份禮物,祝我情人節快樂。我打開一看,是我早上在珠寶店沒有買下的心形吊墜!

原來他一直和我妹妹合謀,叫她留意我喜歡哪款吊墜,並從旁說服我不要買,好讓他可以送給我,作為他以男朋友身分送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

我不斷回想那天他為我做的事:上班期間以 whatsapp 串通我妹妹,讓我買不成吊墜。下班後到珠寶店買吊墜,到花店買花,到超市買菜買食物,回家煮飯,陪我吃飯,聽我講述那天早上選嫁妝的抉擇,洗碗,送禮物嚇我一跳……是夜,我不停掉眼淚。

有首歌叫《世上只有媽媽好》,其中兩句歌詞是「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我常常想,不一定是媽媽。對一個嬰孩來說,世上只要有一個人疼愛,整個世界對他/她來說已完全不同。那人可以是他爸爸、祖母、代母、姨姨。是不是媽媽,並不是最重要。只要有個人養育他愛護他把他當成心肝寶貝,他就知道自己是心肝寶貝。

在成長的階段也一樣,我們並不需要很多朋友;只要有一個肝膽相照的好朋友,也把你視作他的最好朋友,一路上互相傾訴、互相珍重、交換唱片、討論讀過的書、一起做夢……就足以讓你肯定自己:我沒有被排擠、我不是孤獨鬼。讓自己感覺被世界接納,一個好朋友就夠。

到長大成人,很多人已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但你身邊那個人,究竟是把你當作生活上互相照應的老朋友、抑或一起分擔供樓的伙伴、抑或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抑或家傭?還是視你為靈魂伴侶,視你如珠如寶,天天都想把你擦光擦亮,放在掌心好好呵護?

你選擇與你共度餘生的那個人,如何看你、待你,足以影響你的下半生、你的世界觀、你的自我價值。

人生的不同階段,你需要的也就是那麼一個人。那管世界所有人都對你不屑一顧,只要有一個人「錫到你燶」,已足以讓你頂天立地。

我望着那心形吊墜,默默掉眼淚,好感激好感激,身邊有這樣一個人。

Sunday, 9 March 2014

三月開始放暑假

學生生涯令人最回味的,是每年接近兩個月長的暑假。離開校園後成為打工仔,就不再有暑假了。每每想到這裡,就唏噓。

每年十多天的有薪假期,真是要死慳死抵,才儲夠假期去一兩次旅行。如果想放暑假,還是不能靠單薄的年假。要狠心地裸辭後暫不找工作,放一個長假,才比得上放暑假的心情。而我,開始想放暑假,已是三四年前的事了。只不過我和大部分人一樣,想了一年,又一年,又一年。

20131月,終於第一次裸辭。這天才興高采烈地舉杯慶祝,那天卻又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加上身邊總是有人很熱心地告訴我,哪裡哪裡請人,你不如試試看。於是,我又心癢癢求職、面試。想不到那麼順利,還未 last day,就得到一個大好 offer

不知是幸是不幸,工作與我想像的大相逕庭。但我還是努力嘗試,打算無論如何給大家一年時間,看看有沒有好轉。

直至一天,英國人對我說:「其實你很喜歡這工作啊,你間中的投訴只是鬧鬧情緒罷了,我相信你會長遠做下去。」

我很懊惱。他那麼不了解我嗎?抑或,是我不了解自己--難度我真的享受這工作而不自知?

後來我明白,他故意這樣說是迫我想清楚自己想怎樣,不想我給自己藉口拖拖拉拉。這「激將法」多麼湊效;不出一個月,我就辭職了。

這次也跟上次一樣,還未到 last day,已經有熱心朋友給我穿針引線,介紹工作。我告訴他們,我不急於找工作,我想給自己一個 break。朋友依然熱心,說:「他們不急的,可以等你休息夠才上班啊。」於是我便赴約見面。

所謂的不急,是希望你一兩個月後上班。

這就是香港。一兩個月的 break,已經好大件事,好唔對路,好大犧牲。僱主肯等你兩個月,更是菩薩心腸,人間極品,驚天地,泣鬼神。

這就是香港,人類是應該無止境地工作,長時間工作,至死不休。

不過這次,是我第二次裸辭。我決定不再心癢,不再見工。我解釋清楚,這個 break 可能一年半載,總之我暫時不想為它劃上期限。

得到的回應是:咁你即係退休啦。

然後有人義憤填膺地說:「你讀那麼多書,年輕力壯就退休,多浪費!」

如何過生活是浪費,只有自己最清楚。

在大公司賺取不錯的收入,但工作欠缺滿足感,被上司不斷精神折磨,每天得想辦法應付她的橫蠻……這種生活,對我來說才是浪費時間、虛耗生命。

很幸運地,我可以選擇不再浪費下去,多得背後那位無論精神上、體力上、經濟上都全力支持我的人。我一定會令這可貴的悠長假期,成為我人生中最充實的日子。做個好耳痛,健康、快樂、誠實地放暑假。



Sunday, 12 January 2014

素食者在「美食天堂」受盡歧視

日期:20131026
時間:黃昏
地點:雅敍一堂Lis Kitchen
地址:香港太古城衛星閣地下1008-1009

雖然事隔三個月,有些事情還是想白紙黑字記下,將來才會相信那真的發生過。

那天,我和英國人在太古城中心走到又累又餓,打算到商場地下的阿詩瑪雲南餐廳吃晚飯--那可說是在龐大的太古城中心裡,唯一一間比較多素食菜色的餐廳(所謂「比較多」,指的是四五個)。當我們滿心期待走到那裡,驚覺阿詩瑪變成了星巴克,晴天霹靂。唉,從今以後,我和英國人可以依靠的飯堂,又少一間。

只好離開商場,往太古城住宅區附近覓食,看到一間叫「雅敍一堂」的中菜館,便進內坐下。我點了兩味菜和一客炒飯,並對落單的職員說:「我們不吃肉,炒飯要走肉。」職員到廚房問清楚他們的招牌菜「雅敍炒飯」是否可以走肉,擾攘一番才落得成單。

結果,那碟走肉後的炒飯,有乾瑤柱。

我請職員替我換一碟真正走肉的炒飯,她別過臉去不望我,假裝聽不到我的請求,走到收銀機去扮收銀。我便說:「我在跟你說話,你可否回應一下?」她怒氣沖沖地說:「你等一等!又不是我落單的!」

於是,她找來替我落單的那位。這阿姐一來到我身邊便先發制人:「已經走了肉!沒有豬肉!」我指給她看,說:「但有瑤柱。」她說:「瑤柱不是肉!」我問:「瑤柱不是肉的話,那是什麼?是菜嗎?」她說:「瑤柱不是肉!是海鮮!你只說你們不吃肉,沒有說清楚不吃海鮮不吃瑤柱!你不說我怎麼知道!」我問:「海鮮不是肉嗎?」她說:「海鮮當然不是肉!海鮮就是海鮮!」我問:「那魚是不是肉?」她說:「魚肉當然不是肉!魚肉是海鮮!」我說:「但你剛剛就把魚叫作魚『肉』。」她還是不停聲如洪鐘的發表海鮮不是肉等偉論,我是沒可能跟她鬥大聲了,只能說「我會投訴你」,便離去。

這種事情我們碰過很多很多次。要求走肉的餸菜,上碟後還是有魚、有蝦(最普遍是蝦)、有火腿、有豬肉。見怪不怪,我們總是請侍應換上一碟真正沒有肉的。多數情況下,侍應會說句不好意思,便換上另一碟。碰上要兇神惡剎爭論什麼是肉什麼不是肉的人,還是第一次。

我不介意大家對肉有不同定義。她可以認為牛排、豬頸肉、雞脾、鱷魚肉統統不是肉。問題是,作為一個食客,我沒有想過吃飯要那樣子受侍應氣。我們只是想吃飯。

在英國,幾乎任何類型的餐廳都有素食選擇,就連 Burger King 和麥當勞也有素漢堡餐。在那個國度,你會感到大家知道世上有人不吃肉、感到素食者獲得認同,令人好感動。但在香港,除了少數吃素的餐館,素食者在一般餐廳想食餐安樂茶飯,並非必然。

另外一次,到油麻地「好麵線」吃四川米線,我替英國人點一碗全齋的清湯米線(蘿蔔、豆卜、鹹酸菜之類),來到面前的米線卻滿是豬肉碎。我請他們換一碗真正走肉的,他們沒有異議。但數分鐘後,送上來的米線依然有零星豬肉碎。很明顯,他們沒有重新煮一碗,只是在廚房把碗中豬肉夾走,敷衍了事。我揚手想叫他們再換,但英國人說:「算吧,我們趕時間,我撥開不吃肉就是了。」

平日,但凡與肉混在一起煮的素菜,他是不會吃的。我知道他是不想為我添麻煩,才屈就着吃那米線。我愈想愈氣結--在香港當小數族群(minority),真是少點耐性都不行。離開「好麵線」時,我對收銀職員說:「你們完全不尊重素食者,我們以後不會再光顧。」

我並不是素食者。只不過,我和他懂得互相尊重,才會因為他在這「美食天堂」所受的對待,而忿忿不平。

受歧視的經歷累積多了,我們可踏足的餐廳,也買少見買。很多時,我們就乾脆光顧茶餐廳,因為在那裡,他至少有一個選擇--羅漢齋炒麵。聊勝於無。

有一天,他在茶餐廳吃着羅漢齋炒麵,我與老闆聊起天,趁機建議他在餐牌多增幾個素食菜色:「如果多些選擇,我們一定常光顧的。」他卻毫無興趣,說:「香港人大都吃肉,素食菜色不會受大眾歡迎,賣不了錢的。」

這就是香港。大家只看到一大群一式一樣的「大眾」或「主流」。正所謂:搵食啫!跟着大眾走,生活最易過、生意最賣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