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每次提起英國足球員 Ryan Giggs,都告訴我這個人如何如何厲害。在國際級足球壇上,四十歲是超級超齡,但四十歲的他球技一點不遜年紀少他一半的球員。雖然他最近宣布退下足球場,出任曼聯助教,但英國人深信,如果 Ryan Giggs 踢下去,他還會繼續替曼聯取佳績。
有一次我們讀到一篇 Ryan Giggs 的訪問,他在訪問中說,無論是練習還是比賽,他都不會去到盡。他憶述年少時某次因衝得太盡而受傷了,之後須暫停練習和比賽,大大拖慢了進度。那次之後他就告訴自己,從今以後要知道自己的限制,只在自己的範圍內落力,不再讓自己受傷。他說,就是在球場上奔跑,也不會全力衝("I haven't sprinted at full pace since I was 19, 20 or 21.")。而他的確很多年沒有再受過傷。
從小到大,無論是家庭、學校、傳媒都紛紛向我們鼓吹做事要「搏到盡」。兩大最為人熟識的運動品牌,口號分別是 Just Do It 和 Impossible is
Nothing,字面看就是鼓勵人「想做就去做,別想太多,世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運動員接受訪問時不是大都說自己時刻出盡 200% 力、場場搏盡嗎?搏到盡,彷彿是應份的體育精神。
一個那麼成功的職業足球員卻說,他之所以能夠在球壇踢足二十年,是因為他「不會去到盡」,將受傷的可能減到最低。這說法真如清流一股,沖刷着我們那種追求「搏到盡」的既定心態。
Ryan
Giggs 這種態度令我很欣賞,亦教我想起另一個運動員。
我不是體育迷,對劉翔沒有好感也沒有反感,只是這個田徑選手給我的印象,是不停的比賽、受傷、退出、治療、復出、比賽、受傷……還記得 2008 年北京奧運,我在電視屏幕看着他痛苦的表情,拐着步離開田徑場地,我心裡是替他的身體可憐。亦有個疑問:作為世界級運動員,他是不是對自己的身體那麼不了解?那跟腱能不能在那場比賽中如常表現,他事先應該感覺得到吧。但他還是走到田徑場,助地起跑,我估計多半是那種「無論如何要搏盡」的想法驅使。假如因為那助地起跑而把跟腱拉得更傷,值得嗎?
到 2012 年奧運,劉翔起跑後踢倒第一個欄跌倒地上,然後起來一拐一拐走到線道尾段,俯身親吻最後一個欄,並單腳慢慢跳過終點。賽後他被診斷跟腱斷裂。我心裡還是替他的身體可憐。還是同一個疑問:如果因為那種「無論如何要搏盡」的想法,負傷參加比賽而拉斷跟腱,那值得嗎?
那是奧運,或許他和他的團隊覺得那是值得的。但我始終認為,對一個運動員來說,身體最重要。其實,對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有什麼比身體來得重要?
練習瑜珈數年,瑜珈跟其他運動一樣也講求挑戰自己,stretching your limits;但挑戰自己的前提是 be mindful,聆聽自己的身體,避免 overstretch 拉傷。上課時,我很喜歡導師總是說,"take your time, no rush, listen to your body"。
運動以外,日常生活中我們亦經常接收「應該搏到盡」的訊息。老闆總是偏愛那種廿四小時服務公司、覺得 Nothing is impossible 的僱員。很多家長亦一樣鼓勵孩子分秒必爭學這樣學那樣,盡快盡早盡力發展潛能,最好以最小的年紀就學盡所有語言、藝術、運動和技能。
在這種氣氛下,多少人會像 Ryan Giggs 一樣停下來,想想:「搏到盡」其實是不是好事?
人都想不斷向前,挑戰自己,走出框框;不過,不能急,亦不應急。要走出框框,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框框在哪裡,不然一跳就跳到異域,只怕方寸大亂,難言進步。叫別人跳出 comfort zone 前,亦要先了解那 zone 在哪裡。
The Psychology of Flow 作者 Mihaly Czikszentmihalyi 指,要達到創作時那無我的、快樂的高點(in flow),其中一個要素是:a balance
between challenges and skills。如果面對的挑戰是你毫無能力駕馭的,你只會覺得自己無用、無能、無助,結果往往是在失敗中大受打擊。如果面對的作業是你駕輕就熟的,毫無挑戰可言,我們不但在工作中找不到樂趣,永遠滯留在 comfort zone,亦難以進步。
重點是那個平衡點。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並找尋一個點,是讓你覺得有點困難,但又有信心可以嘗試盡能力去克服的。那,才是真正的挑戰。
記得在某舊公司被委以一個我認為等同於「摘月亮」的任務,我自知沒有那種技能,可是上司既沒有給予任何協助或指導,也不打算找同事與我並肩作戰,也不給任何資源,只是擲下一句:你把月亮摘下來,我是為你好,這對你是很好的挑戰!
我是樂於接受挑戰的人。可是那一次,我純粹被恐懼無助無力及無辜感籠罩。如果我不懂得抽身,很容易會以為是自己笨,是自己無能。幸好有人提醒,那上司向來不負責任地把他自己也不懂得如何處理的難題拋給下屬,然後逃之夭夭。
別像他那樣不負責任。要給自己挑戰,前提是按自己的能力去權衡那一項是真正的挑戰,那一項是「摘月亮」式的任務。此所以 Ryan Giggs 說他不會 overdo,他了解自己的能力、體力、韌力、技術在那裡,就在那個邊緣挑戰自己。
最近讀到于丹教授解釋孔子人生的六個階段,對「四十而不惑」她這樣解說:「三十歲以後就開始用減法生活(to live by subtraction)--學會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捨掉那些你心靈不想交的朋友;拒絕做那些你心靈不想做的事;甚至不去賺你心靈不想賺的錢。當敢於捨棄時,人才真正接近不惑。」
說的都是一樣,要了解自己,才不至於盲目追求。東西、朋友、事情,甚至錢,並不一定愈多愈好。任何事物,多、新、快、高、大、繁、忙,不一定就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