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 March 2013

I love yoga!


朋友是球迷,見我在上一篇文提及 72 歲的 Alex Ferguson 帶領曼聯屢奪佳績,他說:「 Alex Ferguson 固然寶刀未老,他亦很重用年長的球員。」他說的,是 39 歲的 Ryan Giggs。職業足球員十多歲便開始運動員身涯,一般來說,三十出頭已被視為老將。Ryan Giggs 卻以 39 歲之齡再與曼聯續約,絕非「賴死唔走」,而是根本沒需要退--他的體力和表現,大家有目共睹。

在球場上面對比自己年輕一半的球員仍游刃有餘,Ryan Giggs 歸功於:一,勤力;二,嚴守飲食紀律;三,做瑜珈。他說,做瑜珈令他的肌肉更柔韌,給他力量應付每天的足球訓練。聽到他這樣說,我很有共鳴,因為我也因瑜珈獲益良多。

我從不是運動健將,從沒有定期地參與某項運動超過一年。我只說得上喜歡間中做運動出一身汗、舒展肌肉,感覺良好。由於是玩樂性質,我從不申請任何會藉,沒興趣每月交會費去迫自己做運動。直至三年前,我跟朋友上了兩堂免費瑜珈課後,便簽約成為中心會員,至今依然每星期到中心上瑜珈課,除了大病或旅行,風雨不改。

瑜珈跟其他運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能「脫穎而出」成為我的生活習慣?

鍾情拉筋

本身我就非常喜歡拉筋。約朋友到運動場跑步,我會花十五分鐘拉筋,跑步十五分鐘,然後再花十五分鐘拉筋。朋友笑說:「你是來拉筋,順道跑步的。」我也沒反駁。當時在我的概念裡,拉筋只是頭盤和甜品;直至我上了人生第一課瑜珈,才發現拉筋可以是主菜。做瑜珈,我就可以名正言順專心拉筋。

發現與創意

當然,瑜珈並不等同於拉筋,她比拉筋豐富很多。假如我用以前的方式拉筋拉足一小時,很快悶壞。瑜珈一個引人入勝之處,是她讓我不斷發現自己。在瑜珈蓆上,我不需任何工具,只憑身體四肢,竟能做出千變萬化的動作。練習初期,我很驚嘆原來有那麼多動作,是我過去二十多年來都未做過。我一生人當中,從沒想過要將膝蓋放在肩膊上!一個身軀,充滿創意和驚喜。

挑戰與進步

開始時,很多動作在你眼中都是瘋癲的,你會想:「黐線!我一輩子都不會做得到。」但只要你放下這種想法,一次一次去嘗試,到某天你忽然做到那動作,你就會好想天天做,天天去感受「原來我都做得到」。當你重複做着某套動作,親身感受到自己愈做愈穩定、愈練愈持久,這種體質上的進步是眼看得見、手觸得到的。原來,身體不一定隨着年齡增長而衰退,身體是可以愈來愈強壯的。

不比較、不競爭

上述因克服困難帶來的滿足感,只是附帶的禮物;進步或退步,並非練習瑜珈的重點。很多導師都會提醒我們:「不必跟別人比較,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也不必跟昨天的自己比較,我們每天的狀態都不同。只要專注於呼吸的節奏,專心做好目前的式子即可。」

我向來不大熱衷於比賽,對鬥高分的球賽、鬥快鬥遠鬥高的田徑運動,興趣不大。瑜珈練習可說幾乎沒有競爭元素。其他很多運動,我們難免會將專注力放在身體以外的那個網球、那個龍門、那些欄杆、那個對手;但在瑜珈蓆上,我們只須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這是我鍾愛瑜珈的一大原因:一般來說,大家都等病倒了、受傷了才會給身體一點點關注;健康的時候,多少人會去關心自己的身體?可憐的身體,日以繼夜不辭勞苦服務你,實在值得你花點時間去細心聆聽她啊。

喚醒與更新

幾乎每次上瑜珈課後,我都肌肉痠痛。有人問:「你每星期都做,還會痠痛嗎?」由於每次都會做一些從未或很久未做過的動作,因此,是幾乎每次都會痛。這種肌肉痛楚令我非常滿足,因為這代表我喚醒了沉睡多年的肌肉。身體其實很多很多組肌肉,是平日不會用到的。有些甚至可能十年、二十年、一生人都沒有用過。練習瑜珈時千變萬化的動作,替我喚醒她們,給她們按摩,激發她們咿咿呀呀地呻吟。爽!

治療與排毒

Cobra Pose
做瑜珈,有時的確像「扭毛巾」一樣將身體扭轉再扭轉,有些動作甚至能按摩到內臟,有助排毒。不過,不是所有瑜珈動作都要將雙腿放在肩上那麼瘋癲。一個簡單動作如「眼鏡蛇/Cobra」(俯臥,屈肘,雙手手掌於兩邊肋骨旁平放,輕觸地面,運用後背肌肉慢慢抬起上半身),已能有效地鍛鍊下背肌。

現代人經常坐在辦公室對着電腦屏幕,下腰背肌因長期受壓而肌肉痠痛,是困擾很多都市人的問題。為了令背肌經常獲伸展,我閒時在家亦會做Cobra」或其他鍛鍊背肌的動作。漸漸,瑜珈治好了困擾我多時的下背肌肉痛楚。

根基與平衡

人生來就會呼吸,我從來沒想過呼吸也需要練習。然而,學懂控制呼吸可說是瑜珈的基本功。每一個動作的節奏,都以多少個呼吸作標準。很多需要平衡的瑜珈式子,更加講求穩定的呼吸。這種呼吸練習讓我回歸根本,專注於一呼一吸、一呼一吸,彷彿提醒着我:身體和心靈才是我的根基,我必須回到這裡,才能走得更遠。久而久之,在日常生活遇到衝擊,我也會深深吸氣和呼氣。我明白到,「深呼吸」不止是一個動作,而是一種提醒。

冥想與信仰

有說,古時印度人做瑜珈其實是為了冥想。如果你試過盤膝坐着冥想三十分鐘,麻痺的雙腿會令你明白,冥想前的確需要大量伸展肌肉的運動,以鞏固你「坐定定」的耐力。每次在家練習瑜珈後,我會盤腿靜坐15 分鐘。如果瑜珈練習是落田耕種的話,之後的冥想就是收成期吧。每天利用十多分鐘去梳理和照顧一下自己的感受,實是明智之舉,一點不奢侈。

冥想在很多香港人眼中依然是一件怪怪的事,當我告訴別人我會冥想,他們要不就覺得我很有趣,要不就以為我信佛教或印度教。其實,做瑜珈和冥想可以完全與宗教無關,但對我來說,這同時亦是非常接近追求信仰的一種修練--透過瑜珈和冥想,我在尋回根基,to get in touch with my body, to get in touch with my thoughts, to get in touch with my sou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